欧盟委员会酝酿已久的“钢铁行动计划”(The Steel Action Plan)如期于今年6月中旬公布(内容详见本期A06-07版)。该计划旨在建立一个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欧洲钢铁工业。
欧盟委员会副主席、负责工业事务的专员安东尼奥·塔亚尼称,在当前欧盟钢材需求与危机发生前相比大幅下滑的情况下,出台这样一份行动计划是必要的。欧洲钢铁协会秘书长戈登·莫法特表示,这份行动计划是一个好的开端,但在欧盟钢铁业真正能从中获益之前,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受经济周期影响,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钢铁产业,一旦遇到经济危机,将不可避免出现产能过剩等问题,而这只靠产业自身是无法解决的,在市场经济体制高度发达的欧洲同样如此。
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欧洲钢铁企业生产成本高,欧共体为了维持开工率,给予钢铁企业生产补贴或出口补贴,促使钢铁工业快速发展,产能和从业人员快速增加。1974年石油危机爆发后,钢铁供需发生巨大变化。由于产能过剩,生产成本高,产品竞争力不强,市场竞争激烈等原因,钢铁企业严重亏损。在这种情况下,西欧各国政府为保证就业率,大规模注资钢铁行业,导致产能不断扩大,低效率的钢厂得以生存,并最终导致欧共体于1980年10月宣布欧洲钢铁工业处于危机之中。
为应对危机,当时拥有很大权利的欧洲委员会采取了强制性措施,例如欧共体限制各成员国的粗钢产量,规定了产量限额和欧共体成员国内大多数品种钢材贸易量的最高限额;建立最低价格机制;评估钢铁企业竞争力,完善钢铁行业补贴制度;关闭大量落后、效率低下的产能;稳定市场秩序;在重组调整时期,保护钢铁市场;达成“自愿限制协议”。根据此协议,欧共体成员国只能为降低生产能力给企业提供资助。在此次危机期间,欧共体成员国共耗资300多亿欧洲货币单位关闭落后钢铁产能。
20世纪90年代初,欧洲钢铁工业又一次遭受经济不景气的影响,钢铁生产能力再度出现过剩。为此欧盟继续采取降低产能的政策,于1993年2月开始执行重建计划,主要内容是从1993年至1995年削减过剩能力1900万t至2600万t。为顺利执行此计划,1993年12月17日欧盟在工业部长会议上通过了德国、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四国的六个国有企业合理化计划。根据该计划,四国政府向六家国有钢铁企业提供68亿欧洲货币单位(约合77亿美元)的补助金,使这些企业削减产能550万t。
|